使用预制菜要明示?餐饮老板炸锅了
“抵制预制菜”的声浪正在不断扩大。
首先引发人们担忧的是“预制菜进校园”,甚至有家长因此辞职自己做饭给孩子带饭。接着,网友纷纷建议规定餐饮企业必须明示是否使用预制菜。江苏省消保委呼吁餐饮企业和商家加强自律自觉意识,主动公示使用菜品的来源、是否为预制菜以及制作工艺等要素。文章中提到我国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的相关规定:消费者有权知悉其购买或使用的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,并享有自主选择的权利。作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公益性社会组织,江苏省消保委的倡议具有较大的影响力,相关话题也登上了微博热搜。
然而,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,上海对预制菜的监管相对严格,菜品符合相关的食品安全要求,并没有法律法规要求明示该菜品是否为预制菜。如果消费者想要了解,建议先咨询经营者再决定是否用餐。需要注意的是,《上海市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方案》已于2023年2月1日开始执行,是全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预制菜领域生产许可审查规范文件。
该方案规定了预制菜的类别,明确了非即食冷藏预制菜类产品的生产条件要求,重点强调了冷链管理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。
然而,预制菜已成为一个“污点”?
在消费者眼中,许多人将使用预制菜的商家称为“黑心商家”,并分享了一些可以区分预制菜的“小窍门”。有些人会综合分析,认为商场连锁店不能使用明火,所以是预制菜。不能根据顾客的要求微调口味的也是预制菜,而上菜速度特别快、菜品种类特别多、摸起来温温的不烫,以及菜叶子枯萎的,都是预制菜。还有人从菜品入手,称鱼香肉丝、京酱肉丝、青椒肉丝、黄焖鸡、鸡公煲、卤肉、牛肉饭、鸡肉饭、咖喱牛腩、咖喱鸡等连锁外卖快餐中有99%是预制菜。还有一些网友拿出各种榜单和产业大会的表格,声称上面列出的都是预制菜。这样的判断方式几乎将所有餐饮老板都贴上了同一标签。
可以明显看到,在公众讨论中,很多网民将熟制即烹的料理包(菜肴制品)代表了整个预制菜,将预制菜和料理包等同起来,一看到预制菜就联想到“三无小作坊用劣质原料制作的料理包”。食品工程博士@云无心45在微博上表示,在舆论走势上,预制菜可能会步“转基因”的后尘,也就是:科学界认可、政府监管认可、公众反对、流量媒体各种“阴谋”“资本”论调横行、“让XX先吃”的机灵、各地纷纷出台“本XX无预制菜”政策。
在这样的浪潮下,即使不使用料理包,餐饮企业很难在舆论风暴中幸免:中央厨房统一切配好送到门店,被视为是即配预制菜;提前烧好的肉类配送到门店,被视为是即烹预制菜;炒菜中使用的火腿、剁椒、复合调味料被视为即食预制菜……例如,“白菜帮从地里拔出来去根去烂叶子,洗干净泥送到门店,算不算预制菜呢?”“如果按照以前的定义,只要做清洗切配粗加工的任一环节,都算是预制菜。”
在预制菜“漩涡”中,餐厅如何自保?
实际上,在大众点评上能找到一些顾客和意见领袖发布的“拒绝预制菜”的商家点评帖子。但这些帖子大多没有得到餐饮商家的官方认可,至少在门店和线上平台上没有明确表明拒绝使用预制菜。一个被顾客称为“不用预制菜”的东北菜馆。工作人员表示,“我们现炒的新鲜蔬菜,菜花、青菜等一吃就能分辨出来,东北菜没法用预制菜,现在的预制菜也很难达到我们的水平。”
对于公开宣称拒绝使用预制菜的做法,该工作人员说:“我们有信心宣称不用预制菜,我们绝对是现做的,可以吃出不一样。”但他也强调,使用预制菜对身体没有影响,只是口感和美食体验上会有所不同。公开表明拒绝使用预制菜,商家们可能会有很多顾虑。
其中一个原因是预制菜的范围太广,总会被人“挑刺”。你说你是新鲜现炒,他就会说你用生鲜净菜,也算是预制菜。你说你有锅气,他就会说现在还有各种科技和调料可以模拟锅气。另外,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,预制菜确实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,主动引发争议可能会带来麻烦。
在网民的讨论中,经常出现一个问题:为什么西式快餐品牌似乎没有成为舆论的焦点?
实际上,这些品牌早在之前就面临着“三个翅膀六条腿”、“变种怪鸡”或者依赖激素的“速成鸡”等谣言。这些品牌通常会通过开放养殖基地和厨房,让消费者自己判断食品的真实性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强调明厨明档、新鲜现做。比如,左亭右院、辣可可、费大厨金标店都采用了开放式厨房,直接在明档分切,确保食材的新鲜和清洁度,专业切配。
陶陶居最近在上海开设的4.0版本店面,全新升级了开放式阳光点心厨房,操作台下方的地面都可以一览无余。在当前社会环境下,食品安全和质量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。增加透明度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手段。也许通过更多的透明度和持续的沟通,让消费者清楚地了解食物的来源和制作过程,才能建立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更加信任的关系。
你如何看待预制菜争议呢?